调研世界

  • 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活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基于“双重表述”的国民账户序列分析

    杨仲山;樊侍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内部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为国民经济核算带来了诸多挑战。知识产权产品的无形性质和跨国公司内部安排的灵活性,造成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所有权判断困难、经济活动的实际受益者难以确定,导致相应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发生偏离,影响经济指标的经济测度功能。本文基于现有研究,归纳出跨国公司内部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活动的三种关键情境:特殊目的实体的交易、交易遗漏和经济所有权误判以及大规模知识产权产品转移并参与生产,并使用“双重表述”的国民账户序列,深入分析三种情境对国民账户经济指标的具体影响。进一步通过扩展机构部门账户和国际收支表,提供补充指标以缓解经济指标发生的偏离。研究表明:此类活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十分广泛,不同情境下会造成经济指标的高估或是低估;通过扩展机构部门账户和国际收支表,能够提供补充指标,有助于减轻因此类活动导致的GDP、GNI和资本形成虚增的问题。考虑到此类活动对经济指标的影响,开展跨国公司知识产权产品经济活动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0期 No.385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 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中介效应与空间效应分析

    丁建勋;王云瑶;韩熠;

    基于人工智能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本文利用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人工智能不仅能够直接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能够通过引致全社会技术进步进而间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通过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此,应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与发展,畅通其赋能全社会技术进步进而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并强化其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025年10期 No.385 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充分就业与收入差距——基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新证据

    马建峰;贺娅桐;陈炳昊;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有目共睹,为农村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不仅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而且提升了就业质量,拓宽了多元化的就业选择。本文基于2014—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影响,并检验了其在农村劳动力收入差距和农村相对贫困中发挥的减缓效应。结果显示,(1)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劳动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土地配置效率、拓宽消费互联网渠道,为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提高工资收入、改善福利保障条件和增强工作稳定性助力农村劳动力的高质量就业。(3)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缩小农村劳动力收入差距,并减缓农村相对贫困,这一效应主要归因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本文系统揭示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农村劳动力就业瓶颈与提升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缩小农村收入差距和缓解相对贫困,助力实现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实证依据。

    2025年10期 No.385 3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 观其变以察其因:人工智能渗透度与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

    谢卫红;林漫;郑迪文;

    随着人工智能融合,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智能化提升备受关注。但其带来效益时也产生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新挑战,亟须平衡创新与风控,最大化价值并强化风控。鉴于此,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以2011—2023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探索人工智能渗透度对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渗透度对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效应对提升非重污染制造企业、非高科技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的作用更强。同时,动态能力通过吸收能力的知识整合、创新能力的资源重构及适应能力的动态响应三重传导机制,在人工智能渗透度与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间起正向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为制造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建设提供动态能力理论依据,并为政府制定差异化人工智能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5年10期 No.385 4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 数字普惠金融的绿色金融效应——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证据和机制

    许永洪;范玉琳;刘书成;

    本文利用2011—2023年我国285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维度计量模型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显著驱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且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特征。区域异质性显著,中部地区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不显著,高等级城市和资源型城市激励更突出。机制分析表明,在政府环境规制正向调节下,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强化环境关注度和金融集聚水平促进创新。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本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会对邻近地区产生虹吸效应,抑制邻近地区绿色技术创新发展。

    2025年10期 No.385 6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

    漆威;隋奕莹;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以低成本、广覆盖等优势成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农业功能区、地理区域和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强化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效应;随着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逐渐增强。基于此,提出优化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驱动数字技术革新、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增强金融素养,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与资源支持的核心作用的对策建议。

    2025年10期 No.385 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 近代“因果”观念的转变与统计科学革命

    许晓东;孙俊歌;朱建平;

    本文主要研究因果观念在哲学史上的演变及其对统计科学革命的理论启示。研究内容涵盖从古希腊哲学对因果关系的探讨,到近代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对因果律的理解,以及康德的先验因果思辨。论文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梳理了不同哲学阶段因果观念的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其对统计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结论为因果观念的转变为统计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近代统计学借助哲学思想实现了从哲学思辨到技术化表达的跨越。在实践指导方面,研究成果有助于统计学家更深入理解统计科学的理论根源,为其研究提供哲学指引,也能让相关从业者从哲学高度把握统计方法的本质,提升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之处在于,虽然阐述了因果观念与统计科学革命的关联,但对于各哲学阶段因果观念如何精准转化为具体统计方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来可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细化哲学思想与统计技术之间的转化机制。

    2025年10期 No.385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欢迎订阅2026年度《调研世界》

    <正>《调研世界》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统计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8年创刊以来,《调研世界》坚持调研与实践融合,调研与创新互促,是调查研究与统计学术研究成果的发布载体,统计学术的交流平台,决策管理的重要支撑。《调研世界》的办刊宗旨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从调查中来,到调查中去,服务政府统计发展。《调研世界》刊出内容:围绕统计现代化改革的前沿探索,包括统计标准和指标、统计调查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和热点问题的实证研究;统计与数据科学的结合研究,包括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

    2025年10期 No.385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 充实统计理论新知识 了解社会经济新动向 欢迎订阅2026年度《统计研究》

    <正>《统计研究》是由国家统计局主管,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4年创刊以来,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成为统计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多年来,《统计研究》作为“交流科研成果,繁荣学术研究,创新理论知识,推动实际工作”的窗口,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计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中国特色统计理论和实践研究新发展,凝聚力量发出中国统计强音。

    2025年10期 No.385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 下载本期数据